吉林市生物质热电联产建设项目

来源: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时间: 2021-10-14 09:48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热电联产具有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热电网输送系统的投资、增强能源供给的稳定性。

  1.1.2市场前景

 (1)生物质应用前景

  全球变暖引起世界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缔约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限额。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效的提高已成为各国减排的主要途径。提高热电部门的供应效率为近期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系统的平均综合效率数十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5%37%,而一般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综合效率达60%80%,最先进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综合效率可达到90%以上。热电联产具有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热电网输送系统的投资、增强能源供给的稳定性等优点,理论上几乎适合于任何燃料,如天然气、煤、柴油、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和生物质等,其中生物质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物质原料包括农业废弃物、动物废弃物、林业木材废弃物、专用能源种植物、城市固体垃圾和掩埋气、污水处理生物质气、城市木材废弃物以及食品残渣。目前有机废弃物和残渣一直是主要的生物质资源,但专用能源种植物正逐渐受到重视。用生物质代替化石燃料有许多潜在的优点,具体取决于生物质的来源和用途,通常包括:降低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排放;节省成本;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增强国内燃料供给的稳定性;同时生物质更加灵活可靠。

 (2)生物质热电联产分析

  生物质热电联产是一个综合的能源系统,系统形式和组成取决于生物质燃料类型和末端用户的需求。生物质原料的燃料特性差别很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也不同。不同的生物质原料需要不同的收集、储存、运输以及转化技术。生物质的转化路线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为用于热电联产的生物质的转化路线,大体分为二类:直接燃烧技术和气化技术,后者包括固体生物质直接气化、固体生物质高温分解生成生物油后气化,以及湿生物质(如动物废弃物)经厌氧发酵生成生物质气。

  (3)生物质在国内市场前景

   随着国内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发电投资热情迅速高涨,各类农林废弃物发电项目纷纷启动建设。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产业呈现出全面加速的发展态势。2019年一季度,我国生物质发电量为2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

  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家能源局密集出台生物质热电联产鼓励政策。20178月至20183月,国家能源局系统出台了生物质热电联产鼓励政策细则。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发展,随着不断出台的支持政策,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正逐步上马。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农林生物质装机701万千瓦,2020年农林生物质规划装机容量1312万千瓦,规划装机较2017年提升87%,生物质发电市场空间很大。

  根据我国《生物质能“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900亿千瓦时,其中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700万千瓦,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750万千瓦,沼气发电60万千瓦,分布式热电联产将成为主要支持发展方向。

  中国生物质能联盟的专家表示,生物质发电行业不仅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实现克霾减碳、清洁供暖。未来随着生物质行业自身发展和技术进步,将逐步向热电联产方向来提高效率以减少对国家补贴的依赖。同时,国家正在推进绿证购买形式的绿电指标,国家新能源补贴资金池短缺可以通过这种社会化的方式来运作、补助生物质发电产业,生物质发电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是可期的。

  1.1.3技术分析

 (1)技术工艺

  项目采用生物质直燃技术,工艺流程见下图:

  直燃技术工艺流程

 (2)技术来源

  项目采用至今为止使用最广泛地直燃技术,技术及产品输出较为稳定。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17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对示范新建项目优先核准,保障示范项目享受各地清洁供热支持政策,建成后优先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

  2017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新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要实行热电联产,形成一批以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为特色的县城,大幅度减少当地燃煤消费。

  2018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提出形成100个以上生物质热电联产清洁供热为主的县城、乡镇,以及一批中小供热园区,达到一定规模替代燃煤的能力。

  吉林省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吉政办发201625号),意见指出要结合全省集中供热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和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到2020年,改造燃煤小锅炉200台,秸秆生物质能源供热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推广农村户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30万台;发展生物质热解多联产项目,促进秸秆生物天然气在供热、车用及工业等多领域的使用。

 (2)资源优势

  舒兰市位于吉林省东北部,幅员面积4557平方公里,辖10个镇、5个乡、5个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为省辖县级市,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全市耕地面积15.2万公顷,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25万吨阶段水平。舒兰市土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是国家低碳能源示范县、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市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年可收集量约130万吨,其中:玉米秸秆83万吨,水稻秸秆35.8万吨,杂粮秸秆1万吨,水稻稻壳10万吨,生物质资源丰富。

 (3)区位交通优势

  舒兰市为省辖县级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位于北纬43°51′至44°38′,东经126°24′至127°45′,南接风景秀丽的吉林市,北联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西隔松花江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相望,周边分别与吉林省蛟河市、九台市、榆树市以及黑龙江省五常市接壤。舒兰市地处两省三市交汇处,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中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腹地,南接吉林市,北联哈尔滨市,西隔松花江与长春市相望,处于吉林、长春、哈尔滨三市一小时经济圈内。

 (4)产业优势

  舒兰市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以“现代农业生态市”为建设目标,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近年来,立足于区位和资源优势,以“现代农业生态市”为建设目标,坚持以粮食为基础、农牧结合、粮牧特加并举、一三三产业融合式发展的新模式,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舒兰市在秸秆处理方面重视秸秆在能源化利用上的巨大潜力,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燃料化开发,将玉米秆、麦草、稻草、稻壳等废弃物作为原料,经过粉碎、加压、增密、成型、层位小棒状固体颗粒燃料,这种颗粒燃料即是一种现代化清洁燃料,又是新兴的生物质发电专用燃料,全市年生产秸成型燃料20余万吨。采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制作的生物质燃料可替代煤广泛用于生产、生活领域,而且无污染,既清洁卫生又低碳环保。目前舒兰市正在积极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工程、燃煤锅炉改燃试点工程和用生物质炉具生产及推广工程,政府在企业用电和锅炉改燃项目上提供政策支持,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产品规模

  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发电2.1亿kW·h

  1.2.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计划占地面积76000平方米。主要建设1×30MW高温高压汽轮发电机组,配1130t/h高温高压生物质直燃锅炉及相关附属设施。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33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5080万元,流动资金792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6000万元,利润5919.59万元,投资回收期6.79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4%

  1.4.2社会评价

  本项目的建成可使农林废弃物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再利用,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延长农林等产业链,对促进当地产业项目提档升级、推动县域经济转型振兴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扩大县域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省舒兰市经济开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对外招商。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舒兰市经济开发区

  地址:舒兰市经济开发区

  2.2概况

  舒兰经济开发区位于五桦线一级公路吉舒裕国段沿线,距舒兰市区15公里,20059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核心区规划面积为10.5平方公里,2007年吉林省政府开发办批复扩大为28.8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核心区10.5平方公里、吉舒街道12.6平方公里(含天合社区)、北部组团5.75平方公里(城北医药园区、城区东北区)。

  舒兰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2.5亿元,入区项目实施“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已引进北京汇源集团、台湾永和食品(中国)公司、江苏雨润集团、吉林华鑫菌业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软件科技公司等企业入驻。

  2.3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2600

  联 系 人:杨晓东

  电  话:0432-68260837

电子邮箱: swjxmglk@126.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合作交流办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联系人:刘铠

  联系电话:0432-62049608

  电子邮箱:995208885@qq.com

吉林市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0432-65155806
网站标识码:2202000006
吉公网安备:22020402000219号
版权所有:吉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标识码:2202000006
吉公网安备:22020402000219号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05005864号
版权所有:吉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