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相关部门就疫情防控工作答记者问
信息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5-03 08:10

5月2日,在我市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十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先后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吉林市市场监管部门是怎样优化审批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助力全市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

答:为助力全市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期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优化市场主体审批服务。全面推广登记注册“怎么能办”窗口,及时解决企业和群众“不知怎么办”“不知去哪儿办”问题。推行登记注册“网上办”服务,推广“视频缴照”等做法,实现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零见面、零跑腿、零成本”。实行登记注册“容缺办理”,对不涉及前置许可事项的市场主体,当申请人提交材料基本符合登记要求,部分申请材料需要补充完善时,经申请人书面承诺,登记机关予以先行受理。加强线上业务指导,及时解答企业疑难问题。开通个体工商户纾困热线400-897-5500,牵头建立个体工商户纾困工作专班,全力打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绿色通道”。实行食品生产经营审批告知承诺,延长餐饮服务单位食品经营许可期限、计量授权和检验检测机构复查换证期限、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期限和药械经营许可、变更申请期限。

二是强化基本生活物资市场价格监管执法。开展重点防疫用品药品及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开展线上平台、小程序、微信群售卖配送行为巡查与监测,开展价格提醒告诫,明确“蔬菜包”“水果包”标价形式,限定经营者购销差率。目前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8958人次,巡查检查农贸商超、社区连锁超市、药店等经营场所18699户次,开展提醒告诫1120户次,受理办理群众投诉举报1259件,回应处置价格舆情78件,立案查处价格违法行为28件,切实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平稳。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督促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提前报备制度,落实“三专、三证、四不”要求,以及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强化进口冷链食品日常监管,建立监管企业目录,实行“一企一台账”,累计检查各类餐饮服务单位8987户,指导餐饮单位排查突出问题,逐一解决风险隐患。抓好复学复课后学校餐饮保障和食品安全监管。严格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采购与贮存、食品加工、食品分装、专车运输、餐具消毒以及出餐时间等重点环节管理,实施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

四是优化市场主体年报服务。调整年报报送方式,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年报,实行年报“多报合一”,减轻企业填报负担。对受疫情影响,未按规定期限公示或年报的市场主体,能够及时补报的,免予处罚。为受疫情影响产生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简化移出流程,缩减信用修复时间。

五是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开辟服务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企业“绿色通道”,提供产品检验、计量检定、标准咨询、特种设备检验、认证认可等综合咨询服务。特种设备检验、计量器具检定提供网上报检、电话报检,电子报告及便携式样品免费取送、邮寄等服务。对疫情期间长期停用的游乐设施,免费提供使用管理、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降低运行使用安全风险。

问:在推进市场主体复商复市方面,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了哪些要求?能介绍一下目前相关行业复商复市进展情况吗?

答:按照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部署,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印发了《吉林市室内农(集)贸市场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南》《吉林市药店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南》《吉林市生活美容、美发、养生馆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南》,上述行业场所复商复市要做到“十个必须”:必须由市场主体提出复商复市申请;必须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必须设立临时隔离间(生活美容、美发、养生馆具备条件的设立);必须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必须开展营业场所全面专业消毒或终末消毒;必须按照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要求开展火、电、气、水等安全排查,消除隐患;必须公示属地疫情防控办、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电话;必须实名建立从业人员管理台账,从业人员须持有新冠疫苗接种证明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必须提供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字的《营业承诺书》;必须如实填写《营业备案表》,并经属地市场监管部门验收合格。

截至目前,全市{含外五(县)市}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受理室内农贸市场恢复营业申请18户,符合条件并恢复营业12户;受理药店恢复营业申请2067户,符合条件并恢复营业1431户;受理美发店恢复营业申请2150户,符合条件并恢复营业1638户。接下来,只要室内农(集)贸市场、药店和美发店符合上述复商复市条件,提出恢复营业申请,经属地市场监管部门验收合格,都可以开展经营活动。

问:当前,吉林市春耕生产进展情况如何?

答: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持疫情防控和备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不误”的部署要求,市农业农村局会同交通、商务等相关部门,积极克服疫情影响,相继开通农资运输和农民返乡绿色通道,完成了近30万吨农资下摆入户和2万余吨滞留省外化肥抵运工作;保障了8.98万农民顺利返乡务农;解决了28.4万台(套)农机具检修难题;受理和处置各类备春耕热线电话4800余人次;按时完成了200万亩水稻育苗工作。

目前,备春耕生产前期进度滞后的被动局面已得到全面扭转,春耕生产已步入正轨。当前,正值旱田播种和水田整地全面推进时期。截至5月1日,全市旱田播种面积已完成82%,水田旋耕整地已完成46%,均与往年同期持平。对全市21户180余亩受疫情防控影响无法自己耕种的农田,已落实代耕代种主体,确保一亩地不撂荒。

问:随着全市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外出活动。3岁以下婴幼儿抵抗力较弱,此类群体如何做好防护更加安全有效?

答:婴幼儿的家长、看护人要教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乱摸、不吃手、不挖鼻孔、不揉眼睛。婴幼儿每天保证充足睡眠,适当科学运动,平衡营养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婴幼儿的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单独使用,定期做好清洁和消毒。房间保持整洁,通过适时开门和开窗保证足够新风量,避免婴幼儿长时间停留在空调房间中。

婴幼儿的家长、看护人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做好手卫生,不对着孩子打喷嚏、咳嗽、呼气,不亲吻孩子,不要用嘴咀嚼食物后喂给孩子,不要用嘴吹凉热食喂给孩子。同时,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当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应将孩子交给他人照顾,避免与孩子继续接触。有中、高风险地区旅行史或者新冠肺炎病人应该避免与孩子接触。

婴幼儿家长、看护人、同住人以及给婴幼儿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应该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外出时,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密闭空间,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或接种疫苗时,科学佩戴口罩,尽量缩短停留时间,回家后及时洗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