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两口子要走街串巷、出早市卖地瓜,最便宜八九毛钱一斤。自从丰满区开了采摘节,段吉地瓜就出名了。现在,我和朋友在微信上卖地瓜,早就卖光了!”11月24日,以往还在张罗着卖地瓜的王晓丽已是农闲,和她一样,丰满区小白山乡段吉村的村民们都不再为村里“土货”的销路发愁,不起眼的农产品如今成了抢手货。
“这不,来了顾客,我现装箱。现在,我就蹲在家里等顾客上门!”当天10时40分许,同村的林国军正忙着卖地瓜。“4万平方米的果园,现在果子基本卖光了。”小白山乡果树带的开山鼻祖金会丰说,“现在不仅不用去市场,坐在家里等人采摘,连摘果子的人工费都省了,还卖出了高价。最贵的年头,新苹一号和新苹四号每斤卖到了10元钱。”这些都是小白山乡瓜果种植户的心声。
那么,是什么让小白山乡的“土货”变成了香饽饽呢?
在小白山乡景观路上,今年67岁的金会丰最有发言权:“首先,是丰满区连续13年举办的采摘节,成全了小白山乡的果农和地瓜种植户。”
1997年,金会丰退休后,回到当年下乡的段吉村,投资五六万元,在自己相中的4万平方米的山片上做起了文章。那时候,小白山乡还没有人种果树。金会丰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聘请专家检测土壤后,段吉村荒山上迎来了稀客——新苹一号、新苹四号和苹果梨等。可惜这年天旱,果树全死了。金会丰不服输,第二年栽了6000棵果树,是第一年的2倍。5年后,果树开始见效益。金会丰说,尽管当时水果不值钱,每斤两三元钱,可也比种玉米的收益强。他开始雇人摘果子,批发给中间商。到了2005年,很多给他家摘果子的人看到他赚钱了,也纷纷承包了荒山。也就两三年的时间,景观路上的果园就排满了,形成了吉林市知名的采摘线。规模大了,果子价格反而涨了。
“2008年,我们果农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丰满区政府为发展乡村经济,举办了第一届金秋采摘节,而分会场就设在水果采摘带上。”金会丰说,从那以后,段吉村的地瓜和水果有了知名度。每年秋天,城里人慕名而来,在家坐等采摘就能将果品销售一空。政府还无偿为果农提供了防雹网,打了灌溉井,拨款买滴灌用的大罐子,申请了杀虫灯。
小白山乡果树协会会长姚新说,现在,这条景观路上,有200多家果园,果树种植面积达300多公顷。农户还依托果树种植,搞起来一二三产融合,并逐步形成了果树种植、林业养殖、休闲旅游,农家乐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城里人惦记的春赏花、夏季旅游踏青、秋季采摘的休闲旅游带。
如果说丰满区连续13年成功举办的金秋采摘节让农产品插上了销售的金翅膀,那么网络销售则是让这些农产品变成了“网红”产品。
地瓜种植户林国军说,他表姐家的地瓜因为在网上卖,卖得特别快,几乎天天就城里人开车来买,一买就是十箱八箱的。4万多斤地瓜,20多天就卖光了。他现在也学着表姐,在朋友圈里推销地瓜了。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发展新型特色产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域经济崛起,丰满区和小白山乡可没少花心思。
段吉村地瓜合作社的负责人段淑清说,今年区里拨款2万元,引进了4个地瓜新品种11.7万株,开展培育实验。
段吉村二社的李忠志就是新品种实验户之一。春天,村里给了他四五千棵地瓜面,种一亩地做实验。
“这新品种地瓜是黄茬的,产量高,比老品种甜,卖价最低每斤3.5元,卖得还特别快。”李忠志说,他来年要扩大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还要把留下的优质地瓜用来培育地瓜苗销售。
谈到将来,小白山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围绕建设美丽幸福和谐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鼓励段吉村、腰屯村创新果园经营方式,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他们以段吉村果蔬合作社、鸡冠山村吉林花猪特色畜养殖业为引领,在段吉村、鸡冠山村打造2个农业产业园区,以一二三产融合为路径,努力提升农业综合价值。抓好段吉村果蔬冷库建设,逐步提升物流及线上贸易渠道能力,使特色果蔬从“当地储、当地销”升级为“当地转、全国销”。
图为金秋采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