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队刚进场时,我心里直打鼓,怕噪音大、怕出行难,更怕没人听我们老百姓说话。”昌邑区通江街道吉炭小区居民刘大爷坦言。然而随着“解题暖心大走访”的开展,他的顾虑被打消了。“街道干部主动上门,不光耐心听我唠叨,还带着施工方一起看现场。这样的改造,我们支持!”
这样的一幕,是昌邑区推动“解题暖心大走访”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昌邑区将大走访作为深化基层治理、破解民生难题的关键抓手,尤其聚焦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堵心事”,推动乡(镇)街领导干部下沉一线、敲门入户,实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服务在一线延伸”。
在推进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昌邑区不是“一改了之”,而是“改问结合”。街道干部带着政策下去、带着问题回来,建立“走访—台账—办理—反馈”闭环机制。哪栋楼防水做得不满意、哪个单元路灯不亮、哪处施工影响出行,干部一件件记、一桩桩跟。居民李大姐笑着说:“以前是我们跑断腿找部门,现在是干部主动来问‘您有啥困难’,这感觉不一样!”
实效数据最有说服力。随着大走访持续深入,涉改小区舆情信息显著下降,7月至9月从21条降至5条;12345热线工单数也从1115个回落至536个。“干部多跑腿,群众少抱怨”成为基层治理的鲜活注脚。
更值得称道的是,昌邑区将大走访延伸至2025年改造前期。面对违建拆除这一“硬骨头”,干部不回避、不强制,而是联合执法大队开展“暖心劝导”,讲政策、听诉求、帮搬运,以柔性方式赢得群众理解。截至目前,已有220处违建由居民主动拆除,为下一步施工扫清了障碍。
从“改房子”到“改民心”,昌邑区以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走访、一件件落地有声的实事,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暖心工程”。下一步,昌邑区将继续深化“走访+治理”机制,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升级,让基层治理更有精度、更有温度。
图为走访现场